葫芦岛历史名人

[编辑]

祖大寿
   
  兴城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宁远总兵,他驻扎兴城,守卫兴城,留下不少佳话。后又叛明降清,弃锦州,攻兴城,引出千秋笑柄,这就是隘号镇国将军的祖大寿。

  祖大寿,祖籍辽阳,生于宁远卫(今兴城),初为明靖东营游击,曾受忠勤嘉奖。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中军游击。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任宁远副总兵佐袁崇焕守宁远。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兵攻宁远,在袁崇焕的组织下,祖大寿率兵英勇抗击清兵,发炮击伤击死清兵数百人,后又带兵出城迂回敌后,大败后金军,促成"宁远大捷"。为此,他晋升宁远总兵。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后金军攻打锦州,祖大寿和马世龙奉袁崇焕令率4000精骑援锦,和锦州守军内外夹攻,大败后金军。后金军转攻宁远,他又带兵回援,取得"宁锦大捷",役后晋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清兵绕路攻打北京,祖大寿随袁崇焕一齐驰援。崇祯在平台召见进行慰劳,祖大寿部列营城东抵御清军。袁崇焕被陷害入狱后,祖大寿为免受株连,与何可刚带兵返回宁远。

  崇祯四的(公元1631年)经明思宗朱由检皇帝默许,祖大寿于宁远城内为自己筑石坊,旌为"忠贞胆智"。七月,祖大寿督兵筑大凌河城,被清军围困。在此期间,皇太极多次以不杀为条件招降,祖大寿不应。

  天启十五年(公元1624年),祖大寿在锦州被围一年,3月8日,洪承畴松山兵败被俘,与祖大寿之弟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定同时降清。皇太极放祖大成回锦州劝降,并加紧攻城,祖大寿被迫率兵降清。皇太极授其正黄旗总兵,并予优待。在皇太极旨意下,祖大寿写信给时任宁远总兵的外甥吴三桂,吴三桂不从,祖大寿脑羞成怒,派兵去中后所(今沙后所)收掠吴三桂家眷。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定鼎中原,祖大寿重入北京,顺治十三年(公元1650年)病卒,归葬宁远。同年八月十五日,顺治帝派永平知府罗廷玙到宁远为祖大寿致祭,并立镇国将军祖大寿墓碑。

  祖大寿与后来降清的吴三桂一样,都对明清王朝的更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是明清史上的重要人物。
 

 

 
吴三桂
   


  自立帝王的吴三桂

  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帝王称雄一时,一展其雄风,而自立为王的吴三桂,虽似一颗流星,然其轨迹划过的一瞬间,也照亮了宇宙

  吴三桂,武举出身,明末曾任辽东总兵,驻防宁远城(今兴城)。因那时国力疲弱,人才稀少,只有吴三桂一人声势赫奕,多著战功,众人无不以纳交此人为荣。但吴三桂却自大善变,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曾受招安,之后又因宠妾陈园园而“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成为清兵驱杀起义军的急先锋。他又进剿江南杀了原主-----明末代皇帝永历帝。他羽翼渐丰后便拥兵自重,渐成割据势力,并举兵造反,在衡州(今衡阳)称帝,此后他领兵北进,大军直抵长江流域各省,战火烧至半个中国,但很快失败,成为南柯一梦。吴不久病死,其传奇的一生也随之划上句号。

  吴三桂祖藉江苏,其父吴襄曾任宁远总兵,死后葬于兴城大寨乡。
 
 
王承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各汇报会系军阀混战,历经沧桑的祖国大地,中华儿女又遭生灵涂炭,好不凄凉。而1925年,时在天津参加战争的郭松龄又燃战火,意欲杀回奉天,逼张作霖让位,史称“郭军反奉”。战火蔓延之处无不房倒屋塌,庄稼践踏,人民被无情战火所伤。这样,使处在郭军进攻奉军的必经之路的兴城也岌岌可危。
  郭军首领却命令部下"从兴城绕过去,这里是王孝伯大人的家乡"!于是,只因兴城是王承斌的故乡,数十万兴城人民得以避免一场战火涂炭。那么王承斌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王承斌,字孝伯,1875年生于宁远(今兴城),在直系军阀中地位颇高。1917年7月,"辨子军"首领张勋拥戴溥仪复辟,王承斌与曹锟、吴佩孚等联名通电,宣布反对张勋复辟,出师讨逆,并击溃"辨子军"。1918年8月,王承斌与冯玉祥联名发表致北京政府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电文,邀请他颁布全国一体停战命令。1919年5月,"五四"运动兴起,王承斌等联合通电,反对北京政府逮捕学生,主张召开国民大会。力争收回青岛。1920年,在直皖大战中,曾在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时,他任副司令兼后路总指挥。之后,又任直隶省长、直隶军管督理、豫巡阅副使,并被北京政府授予匡武上将军。他曾与表兄吴景濂一道 参与臭名昭著的"猪仔贿选"。奉军入关后,他被逼下野。并于1936年因病去世,享年59年。家人将其尸体葬于兴城市元台子乡枣山村。

  王承斌和吴景濂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功过是非世人自有评说,但其为家乡所做的一件件好事却不能使人忘怀。1923年,王承斌得知家乡文庙年久失修后,称"儒学之崇所以修论纪世,古迹之保所以扬国华也,所有修建之资为躬侄之是,无烦父老兄弟虑者",他独立资修文庙及东南角的魁星楼。1980年,王承斌之女、留美的王博士又子承父业,赠款修缮魁星楼。
 
 
桂林
   


  郑桂林,原名郑国兴,字香庭。1889年12月生于吉林省双阳县。祖籍建昌县杨树湾子乡郑家沟屯。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1921年回乡。曾与其同学创办牡丹江第一所学校――宁安县第五学区第二国民小学校,并任校董。常在师生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不久参加东北军第七旅,被抽调到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十三旅六三七团作战参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郑弃职出关,组建义军万余众,报号“郑天狗”。历任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司令、第五路军总司令等职。部队进关后,于1933年参加了全国闻名的长城保卫战,为保卫长城作出贡献。蒋介石、何应钦之流为了消灭郑桂林抗日武装,于1933年4月16日,以北平军分会的名义,命令郑部把防地交给正规军,并强行将郑部改编为警备师,划归正规军骑二军指挥,并企图借日寇之手消灭其抗日力量。面临重压和困境,郑桂林表示:“对外决不畏死,对内捍卫祖国,尽我天职。抗日夙志始终不渝……”蒋介石害怕郑桂林再回师抗日,又于1933年6月11日,以北平军分会的名义,将其部队调天津马厂训练。

  同年7月23日,郑桂林巧旋妙计,组织全军起义。起义后投奔冯玉祥抗日同盟军不成。于同年9月3日被汤玉麟收编为别动队,委为司令。同年9月10日,参加吉鸿昌率领的抗日同盟军,暂编为第一师。同年10月,吉鸿昌、方振武、汤玉麟、郑桂林四部联合,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棘军。兵分方、吉和汤、郑两路,到长城外抗击日寇。在日蒋围剿下,吉鸿昌失败。郑桂林仍坚持斗争。为商讨扭转战局之策,1933年11月,郑桂林去天津法租界找吉鸿昌,不幸被北平蒋孝先宪兵第三团人员秘密逮捕。同年11月20日,在北平宣武区琉璃厂被秘密杀害。


 
 
刘镇华
   
  刘镇华原名树藩,又名进化,1906年生。本县永安堡乡小山口村人。

  刘镇华读6年书。1921年在沈阳、吉林两地工商金融界工作。由佣员晋升科员、主任、副科长等职。

  1931年,刘镇华在吉林永衡官银号宁安分号当经理期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亲眼看到日军屠杀我国人民,不由怒火满腔。1932年2月15日,中国国民抗日救图军司令王德林打下敦化城时,刘镇华联系同仁好友多人,前往投奔,并取出在银号中的全部存款,捐献给抗日救国军。刘镇华任救国军总部上校参议。在这里,刘镇华结识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救国军总部参议长周保中,在周的教育与影响下,刘镇华开始信仰共产主义。

  1933年1月,王德林这支抗日救国军在日伪军联合进攻下,退至苏联境内,辗转到达新疆。刘镇华回国后,先后在新疆银行、财监会、塔城财政局等单位担任总稽核、委员、局长和伊犁反帝分会青年干事等职务。1939年,中共中央在迪化 (今乌膏木齐)设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派遣一批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进入新疆。毛泽民化名周彬,就任新疆省财政厅长,创办财专学校。他很赏识刘镇华的才干和进步思想。1941年,刘镇华任伊犁税捐局局长,与毛泽民过从甚密,志同道合,携手共勉,但却遭到反动势力的忌恨。新疆省公安处曾密令安插在伊犁的爪牙,监视刘镇华的行动。
  
  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撕掉亲苏亲共假面具,投靠蒋介石,公开搜捕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1943年9月,刘镇华同毛泽民、陈潭秋等一起,被盛世才杀害。牺牲时年仅37岁。

 
 
 
王 溥
   
  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说及同名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至今许多中老年朋友对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忆犹新。在那部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中,从开始同情八路军到最后率部起义的伪军“关团长”——关敬陶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关团长”的生活原型,就是葫芦岛籍抗日英烈王溥。

  王溥原名王彦东,1908年2月生于今兴城市曹庄镇四城子村的一个大户人家。在他1岁多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续弦,王溥生活在以卖豆腐为生的祖父母身边。1917年王溥于本村初级小学毕业,准备升学深造,但他的父亲却以断绝学费的方式迫其从商。几年后,王溥在祖父的支持下,考入兴城中学学习。在中学读书时,王溥认真刻苦,品学兼优。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他像所有爱国青年一样,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志向。

  中学二年级还没有读完时,王溥就决心投笔从戎,他考入了东北军步兵教导队,开始了军旅生涯。当兵生活是艰苦的,王溥刻苦训练,磨练着自己的意志。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教导队还没有毕业的王溥就被分配到奉军将领郭松龄部任少尉排长。1925年12月郭松龄起兵反奉失败后,王溥所在的部队也跟着打散,他隐藏在锦西以待时局。很快,张学良下令召集郭军残部并既往不咎,王溥也被东北军召回,由于他受过专门训练,遂被送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留校并破格担任沈阳东北陆军军官教导队第七连上尉连长。

  1930年,王溥考入东北讲武堂高等军学研究班,毕业后继续留校担任教官并晋升少校军衔。“九·一八”事变后,王溥和高研班的教官、同学撤至关内,他不甘心当亡国奴,亲自去北平晋见张学良请缨抗日,张学良被他的抗日热情所感动,派他到东北军驻黑龙江省代理副司令马占山将军率领的东北军部队中任职。王溥离开北平,几经辗转,历尽艰辛,于1931年10月到马占山部任少校副官,其时正逢黑龙江省军民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的时机,王溥参加到江桥抗战等对日作战中,表现得英勇而机智。

  1932年2月,因为时局所迫,加上日本侵略者以黑龙江省“自治”相拉拢,马占山率部暂降日军并出任伪黑龙江省省长。日伪当局为防止马占山再度举旗抗日,将其亲信军官纷纷调离,王溥被调到沈阳任伪满军官学校中校教官。不久,王溥得知马占山在就任伪职,两个月后,他率部毅然出走黑河,再组黑龙江抗日政府,但由于身处环境险恶,远离马占山的王溥只有等待时机,以图再起。

  1936年王溥随日伪军进关,他改名王英亚,任河北滦县伪军中校督导长。次年,调任保定伪军三纵队六区队任上校区队长。王溥虽为伪军官,但他平易近人,爱护士兵,不贪恋金钱,为人朴实。入关后,王溥的职务虽一再升迁,可他对那种任人摆布的傀儡生活却十分厌恶,精神的痛苦有增无减。每当想到东北的3000万同胞呻吟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而自己却在助纣为虐,为侵略者卖命,便感到愧对家乡父老,寝食不安。“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这一通电对王溥震动很大,唤起了王溥民族大义和爱国之心,他自愧作为一个中国军人,怎能拿起敌人的枪杀害自己同胞。

  1938年初,王溥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率一部分伪军首次与八路军遭遇。八路军官兵在战壕里向他们喊话:“伪军弟兄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日本鬼子!”这些话,像针一样刺痛着王溥的心:对呀!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领土,作为中国人不打日军,反而做日军的帮凶,还算什么中国人呢?战斗中,他的警卫员王家诚拉他要开枪突围,王溥却果断下达了不许开枪的命令。这一异常举动,立刻引起八路军领导的注意,于是主动撤围。

  战斗结束后,经多方了解,并由我地下党组织派人与王溥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秘密接触后,晋察冀军区决定由敌工部部长厉男化装亲自和王溥会面,讲明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使王溥懂得了许多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他决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待时机弃暗投明,举行武装起义。

  王溥为了酝酿起义,做了一番周密的准备。1938年8月中旬,王溥的妻子携带子女由北平来保定探亲,王溥不露声色,把家属安排住在部队日本顾问家的对面屋。8月31日,日本顾问回北平,为迷惑敌人,他让家眷随日本顾问同车回北平。当晚,王溥召开所在区队副大队长以上军官参加的会议,讲明抗日救国的道理,当场宣布起义计划,得到大多数军官的积极响应。大家讨论决定趁天黑下雨,悄悄将各自的队伍拉出,不打草惊蛇,以免引起上级伪军的注意。午夜时分,王溥下令部队集合,带上所有武器弹药,冒雨向河北唐县进发。在蒙蒙细雨中,王溥毅然高举义旗反戈抗日,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起义胜利的消息,立即传到北平,日本顾问向通讯员小黄打听王溥家属的住处,想抓其家属作为人质。小黄装作不知,并乘日本顾问午睡之机到王家送信。王妻送走小黄,发现住宅周围已有可疑人活动,就装扮给女儿治病,坐人力车经医院去东城区王溥的一个朋友家里隐藏,半年后由我地下党护送到王溥的驻地。

  王溥率领的伪军起义,是在日军势力十分猖獗的时候进行的,震动了整个华北,对侵略军是一个沉重打击,在军事上改变了当时平汉线北段敌我力量的对比,给敌人以严重威胁。

  20多年后,曾在保定从事过党的地下工作的作家李英儒以王溥起义为背景,结合自身经历塑造了杨晓冬、金环、银环等艺术形象,并对以王溥为原型的“关敬陶”作了一些艺术处理,创作了著名的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

  1938年8月11日,起义军被晋察冀军区正式命名为晋察冀军区游击军,王溥任司令员,游击军成立大会庄严肃穆,军区首长聂荣臻亲临讲话,许多起义的官兵感动得流下热泪。游击军共有一千多人,下辖3个支队,每支队辖3个大队,每大队编制150人。军部直属有迫击炮大队和一部电台。游击军配有轻重机枪、掷弹筒,步枪均为“三八式”,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队伍。

  日本侵略者把游击军视为眼中钉,对王溥恨之入骨。为了瓦解这支部队,日军多次派飞机撒下传单,展开政治攻势。同年冬,派王溥好友王春儒找到王溥进行秘密诱降,被王溥严辞拒绝。为了表明抗日决心,他在王春儒到来的当夜率部袭击了一部日伪军,吓得王春儒灰溜溜地逃回北平。

  1939年1月6日,游击军集结在河北唐县管家庄一带整训,此时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游击一支队支队长赵国泰率六个连队800多人分散编入游击军,使游击军的党员人数增加,政治力量得到加强。合编后,王溥任游击军司令,赵国泰任政委。同年,王溥由厉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日伪政治攻势失败后,又转为军事进攻。保定地区日军纠集1000余人,兵分两路进攻游击军,激战—昼夜,游击军击退敌人的多次攻击,毙伤200余人,迫使敌军不得不缩回保定。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后,王溥奉命率军破坏平汉路新乐至望都方顺桥段,全长70余公里的铁路线。在群众的配合下,炸毁4座50余米长的桥梁,收割电线数千斤,拔掉多处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1月16日,游击军在河北曲阳被日军包围,敌侦知我军军部驻地后,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猛攻军部驻地张家峪。在此危急时刻,王溥决定亲率警卫连掩护赵政委、胡参谋长分率主力机关突围。经两个小时激战,警卫连伤亡惨重,只剩下王溥和12名战士。他们被压缩在一个小高地上,敌人一次又一次发动冲锋,机枪手不幸中弹牺牲。

  王溥接过机枪向敌人扫射,警卫班长郑和荣催促他撤退突围,王溥坚决不撤退,并命令警卫员们突围。他的身先士卒精神,影响着每一个战士。警卫员崔福申说:“死就在一起死,决不离开司令员。”直到此时,王溥仍惦记着赵国泰政委是否率领军部安全突出重围。事后查明,除游击军政治部副主任郝玉明等少数官兵在转移途中不幸牺牲外,游击军主力成功突围,投入了新的战斗。

  敌人的冲锋终于被打退了。然而恼羞成怒的日军不甘失败,他们眼见无法围歼游击军大部队,于是集中兵力向高地排炮轰击,郑和荣牺牲了,王溥的身体也受伤五处,不能行动。他命令警卫战士赶快突围,可是谁也不肯离开他,继续向敌人射击。这时王溥的手枪里只剩下三发子弹,他支撑着身体,向敌人射出两发后,把最后一发留给了自己,他壮烈殉国了。

  枪声响过之后,警卫员马福太和崔福申几乎同时猛扑向王溥的遗体放声痛哭,为使敌人认不出他而不破坏他的遗体,两名警卫员把他脸涂黑,然后冲向敌阵。战斗中,马福太壮烈牺牲,只有崔福申幸存下来,解放后他在营口市工作,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党史、军史工作者讲述了王溥遇难的经过

  王溥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他牺牲时年仅33岁,安葬于河北曲阳。在当时晋察冀军区召开的追悼大会上,第三军分区司令王平(曾任中顾委常委、上将)说:“王溥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活在晋察冀人民心中。”解放后,王溥烈士的灵柩迁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聂荣臻元帅曾经这样评价王溥:“英勇作战,光荣殉国的王溥,曾经敌寇压迫,在冀东伪警防队经历痛苦,阅尽敌寇黑暗野蛮的奴隶宰割、胁制谋害,视敌寇对我国同胞横加凌辱淫掠,愤而高举义旗,反戈抗日,回到祖国战场上来为保卫民族保卫边区而不断奋斗,终于流进了最后一滴血,洒在他所热爱的祖国的山川上……”

  1993年,在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写的《解放军烈士传》第八集里,专门收入了王溥的传记。为国牺牲的王溥烈士英名常在!

 
 
郑国仲
   


  2005年,电视剧《亮剑》热播荧屏。据了解,主人公李云龙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编剧将我军多个战将的亮点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剧中有一场戏反映李云龙率部在李家坡消灭日军山崎大队的战斗,故事原型就取材于我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郑国仲在关家垴消灭日军冈崎大队的那场战斗。

  郑国仲,这位值得我们怀念的解放军将领是驻葫某部第一任司令员。作为一名从血火硝烟中走出的开国将军,他百折不挠、战功赫赫。作为人民海军的卓越指挥员,他开拓进取、锐意攻坚,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

  郑国仲1913年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市)郑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黄安县是大革命失败后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的爆发地,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稠密,几百年来百姓生活困苦,民国初年的天灾人祸更是导致民不聊生。郑国仲小时候,全家四口人只有不足一亩的田地可供耕种,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过早承受生活压力的郑国仲学会了裁缝手艺,希望能以此养家糊口,然而事与愿违,出徒后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1927年11月,黄麻起义取得胜利,大别山区点燃了革命火种,树立了工农武装斗争的旗帜,郑国仲等热血青年也接受了武装革命的思想。

  1929年,年仅16岁的郑国仲在未征得家人同意的情况下,悄悄把农具丢在田野里,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由于表现优秀,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主武装千方百计围剿红色根据地,红军在战斗中减员严重,幸存者可谓九死一生。即使这样,郑国仲没有丝毫的畏惧,相反在战斗中愈战愈勇、逐步成长,锻炼了胆识、气魄和指挥能力,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五年多的时间里,他历任排长、连长、师交通队队长、营长,他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深得徐向前等红军首长的赏识,到长征开始时,他已经是红四方面军一名年轻有为的团长了。

  1935年3月28日,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嘉陵江战役,郑国仲随部队在四川苍溪县的塔子山强渡嘉陵江,全歼川军一个旅,直奔剑门关,而后郑国仲所在的红四军攻克北川县城,红四方面军的战略转移至此开始,他们的长征经历了许多曲折,其间又经历了南下的反复,并且三次跋涉雪山草地,终于在1936年10月9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三爬雪山、三过草地的经历,令郑国仲永生难忘,因为太多的战友牺牲在了艰苦的自然环境中。

  长征结束后,由于军事部署的需要,红四军没有与其他红四方面军部队一道组织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进军,郑国仲在陕北度过了一段短期的休整时期。红军时期的艰苦岁月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晚年,他还为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回忆录《艰苦的历程》撰写文章,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

  抗战烽火中,郑国仲成长为八路军的一员战将。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长、副团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阳明堡战斗、狼牙山战斗和百团大战等许多著名战斗、战役。在百团大战的狮脑山战斗中,时任团长的郑国仲率领一营营长李德生等官兵奋战七个昼夜,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全面胜利立了首功。当时,八路军总部曾连续四天发布《捷报》,向全国介绍狮脑山战况。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首长对这次战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彭德怀表扬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英勇顽强。”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称赞说:“守卫狮脑山的部队发扬勇敢战斗的作风,顽强战斗,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不仅说明我军攻如猛虎,而且守如泰山,大杀了赫赫皇军的威风!”

  在随后的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强攻关家垴战斗中,郑国仲所在团再次担任主攻,当时只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山顶阵地,因为屡攻不下,部队伤亡很大。郑国仲发现敌前沿阵地正面的坎子全是黄土,便亲自率兵挖地道直插敌人阵地,抵近攻击。经过顽强战斗,他们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白晋县战役中,七六九团负责攻打县城南关。由于兵力悬殊,加上日伪军占据守城优势,郑国仲认为该城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于是他组织突击队趁夜色从敌人的两个碉堡之间悄悄摸进去,潜伏到城内,然后投掷手榴弹造成敌人腹地开花。这场战斗除少数日军从秘密地道逃窜外,400名日伪军绝大部分被歼灭。

  郑国仲戎马半生,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考验。1941年,郑国仲率部突破日军在河北沙河县设下的封锁线,途中突遭日军伏击,转移途中,他的警卫员余泮文身负重伤,掩护了团长郑国仲安全突围,类似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遇险还有许多许多,不过最令将军难忘的,是1942年5月的掩护八路军前方总部突围的那次惊心动魄的转移。

  1942年春,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开始了“铁壁合围”,妄图把八路军主力困死在太行山区。日军绞尽脑汁地侦知了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的所在地。在日军包围前夕,八路军“前总”的兵力十分单薄,除了特务团、警卫连和中共北方局的警卫排等少数警卫部队外,只剩下郑国仲的七六九团,而日军却有数千之众且兵强马壮。而此时,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八路军将领和杨秀峰等知名人士都聚集在前方总部,也就是说,突围的压力十分巨大。彭德怀、左权等人连夜开会研究对策,决定在敌人分路合击时,乘间隙冲出包围圈。

  受领任务后,郑国仲郑重地向彭总表示,七六九团一定掩护总部安全突围,就是拼到了最后一个人也不屈服。在转移路线的选择上,左权副参谋长精心设计,他首先命令郑国仲率该团主力占领了十字岭高地,十字岭位于南艾铺和北艾铺交界处,也是河北省涉县山西省辽县交界处,状似“十”字,地形十分险要,占领十字岭高地,使得我军退守自如。郑国仲命令山炮连把山炮就地埋掉,亲自率领部队掩护彭总突围。然而,日军很快发觉了十字岭的重要性,出动飞机进行猛烈轰炸,地面部队也展开顽强的进攻。战斗进行到5月25日下午,就在郑国仲掩护彭德怀等总部首长安全突出重围后不久,狡猾的敌人乘着战斗间隙,派遣“特别挺进杀人队”身着便衣从十字岭背后抄袭上来。傍晚时分,率领最后一批八路军部队到达十字岭的左权副参谋长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不幸中炮弹牺牲,年仅37岁。得知左权将军遇难的噩耗,郑国仲悲痛不已。这一次,若不是左权及时调整部署,指挥部队掩护彭总突围,八路军的损失会更大。

  解放战争时期,郑国仲先后任太行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九旅旅长。1946年刘邓大军出击陇海线时,郑国仲由旅长升任纵队副司令员。1947年,第三纵队作为刘邓大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郑国仲与其他纵队首长发起组织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和六十二旅共5300人,震慑了周边敌军的嚣张气焰。此后,郑国仲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一军副军长、副军长兼万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淮海、渡江及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他也成为二野的著名战将。在进军四川时,十一军还抽调3000名官兵支援十八军解放西藏

  1950年7月,郑国仲随十一军军部和直属队来到山东青岛,他们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使命:组建海军青岛基地。从陆军到海军,对于在大山里长大的郑国仲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南征北战二十多年,郑国仲参与和指挥了很多恶仗、猛仗,但还从来没有登上过舰船,更不要说指挥海战了。即使如此,郑国仲没有丝毫的退缩,他像当年率部攻克敌军要点那样,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钻研海军知识,从1950年到1958年,郑国仲担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长达八年时间,为青岛基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为了弥补军事知识的不足,他还被选派到海军军事学院进修,成为一名“将军学员”。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郑国仲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迈入共和国开国将军的行列。

  1958年,郑国仲再次受命组建海军基地,这次他来到了辽东湾边的葫芦岛,出任基地司令员。这一时期,他和驻地党政领导相处融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1959年,朱德元帅和董必武副主席视察葫芦岛海军基地时,连连称赞郑国仲有作为、不简单。“文革”中,生性耿直的郑国仲也受到冲击,但他坚持不说假话、不诬陷同志,保持了一个老革命者的节操。

  1977年,郑国仲担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1981年任海军副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为人民海军事业贡献了后半生的经历,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勋章。离休后,郑国仲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撰写了《第二次打新集》《夜摸降头山》等回忆文章,并出版了回忆录《从太行席卷西南》。1988年5月,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主展馆落成时,郑国仲不顾年事已高,与陈锡联、李德生、王政柱等老将军专程来到山西故地重游,他们抚今追昔,欣然题词留念以表示前事不忘。

  1992年1月11日,郑国仲将军走完了七十九年的人生路,因病于北京去世,他工作过的葫芦岛海军基地敬献了花圈。至今,葫芦岛人民仍然怀念这位守卫祖国海疆、致力于国防建设的共和国开国将军。在党史资料《中共葫芦岛历史大事记》中,收录了毛泽东接见郑国仲的历史照片,照片中毛泽东紧握住郑国仲的手,神情中充满了关切和期待,而郑将军的表情则庄重而谦和。
 
 

本条目最后由 casement 更新于2007-09-27 23:07:03 查看历史版本

城市名: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价格范围: 宾馆名:
什么地方?
入住日期: yyyy-mm-dd 退房日期: yyyy-mm-dd
餐馆
  • 关  键  字:
  • 出  发  地:
  • 价格范围:
  • 行程天数: